重庆市江津区四牌坊小学校创办于1905年,是全国创新学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四川省首批办好的重点小学、重庆市示范小学校。学校占地80余亩,规划办学100个班,现有学生4500余人,教师230人,拥有全国教师1人,重庆名师1人,重庆市学科带头人1人,重庆市特级教师3人,中学高级教师12人,重庆市骨干教师12人,江津十佳教师3人,江津名师2人,江津名校长1人。
新时期,学校领雁帅乡,普惠乡梓,走集团化办学新路子,打造江津小学教育旗舰。学校以“融文化”为核心,以“融和教育,春播未来”为发展愿景,创三型班子,建四个坊小,抓五促联动,坚持“为学生的健全人格铺路,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童蒙养正,大雅养气。学校办学高品位、管理高效益、教师高水平、育人高素质、环境高标准,在重庆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用科学先进的理念,引领“融和教育”
四牌坊小学的特色人文核心就是一个字:融;拓展延伸为三个字——融文化,即树“融和精神”,办“融和教育”,追求“春播未来”的发展愿景。
“融文化”是根据坊小百余年的办学历史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古校训,总结提炼而形成特色品牌。
“融和精神”本质就是合作与宽容,彰显学校尊重个性、百花齐放的育人理念。团队包容个体,个人融入团队;领导海纳百川,倡导包容性成长;教师融爱执教,尊重学生人格与个性;学生融会贯通,悦纳自己,尊重他人。
“融和教育”,即在融文化浸润下,在融和精神引领下,发挥双主功能(即学生学的主体,教师教的主导),建构“融和课堂”,开发“融和课程”,实施“融和管理”,实现师生协同发展。
“春播未来”即定位“春播”,指向“未来”,领导具有“小学虽小,但要办大教育”的胆识;教师具有“课堂虽小,要为祖国育英才”的远见;学生具有“现在虽小,要为发展蓄能源”的理想。
融文化的浸润,融和精神的贯彻,春播未来的愿景,都需要融和教育来实现。融和教育,是四牌坊小学校特色发展直接、明显的标识。
二、构建具体可操作的载体,落实“融和教育”
我们将融和教育具体化为“三四五”框架体系,推动特色发展。
“三四五”即创三型团队,建四个坊小,抓五促联动。三型团队,即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四个坊小,即人文坊小,特色坊小,活力坊小,魅力坊小。五促联动,即德育推动,重视习惯养成的培养,注重“小”,强调“严”,突出“爱”,追求“实”;名师带动,实施“三名”工程,开通专家引领渠道,执行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培养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教师群体;经典传动,坚持“唱读讲传”,书香润校园,提振精气神;体艺促动,推进“2+2”项目实验工作,培养体格健全、个性张扬、特长鲜明的坊小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资源互动,引源开流,借助家长、社会资源的强大拉动力量,与巴渝名校优势互补,与兄弟学校资源共享,云水襟怀,兼容中外。具体化为建构融和课堂,开发融和课程,实施融和管理,坚持开放办学,内涵深化,外延拓展,铸造江津小学教育旗舰。
1.建构融和课堂,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课堂是师生相处相融、共同进步的主阵地。我们将“融和课堂”定位为“学习主体和教学主体共同生长与发展的双赢教学生态”。融和课堂具有平等性、互助性、活跃性的特点。平等性是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互助性即“教学相长”、师生共赢。活跃性是指学习主体的不同思维得到进发、碰撞、拓展。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融和教育呈现出了充满智慧、异彩纷呈的课堂,学生兴趣盎然,愉快体验,极大地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融洽、共同进步。
2.开发融和课程,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融和教育致力于发挥教师的个性才能,注重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重视显性课堂与隐性课堂的开发,建立了与“融和教育”相适应的“三课结合”的课程体系。
一是优化学科课程。就是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科课程内容进行增加、重组、改造等,这是实施融和教育的有效措施。比如在品德课中融入社会热点新闻、巴渝红色文化,在语文课中不同程度渗透国学经典、历史故事,在综合实践课中融入红色寻访等。
二是强化活动课程。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实现个性化发展,这是实施融和教育的有效途径。如实施“三六十”工程,即“三个学会”(学会说话、学会走路、学会叠被);“六个一百”(百人的合唱团、管乐队等六个社团组织);“十项实践”(如亲子运动会、军营生活体验、红色旅游等十项活动);每周中午利用20分钟开展“唱读讲传”活动。星期一三诵读经典;二四红歌唱响;星期五故事演讲;“服务他人,规范自我”1+1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让我们的融和教育内容更丰富,层次更深入,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开发隐性课程。就是以“融文化”为基础出发点,构建学校行为识别系统、环境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从师生行为、校园环境、符号概念等方面精心谋划,显性与隐性和谐相容,“融文化”可视、可听、可感、可传。显性课堂,着眼于“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如坊小校园文化墙构建出“博采众长”“标新立异”“锲而不舍”“自强不息”“师学之道”五大板块,展现新时期、新坊小观念转变、问鼎高端的决心和实践。孩子的“笑脸墙”,再现了寓教于乐的精髓。隐性课程如坊小教师十二修炼、十六知晓,深入每位教师的灵魂,引领教师实现“人性、人生、人文”的三级跳。
3.实施融和管理,激励师生自信发展
“融和管理”即把每一个师生都看成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用心去评价、理解、尊重、关注和满足他们的价值、潜能、作用、行为、动机、需求,然后,创造一种兼顾各方利益,善于化解各种冲突与矛盾的校园运作模式,让每个师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团结合作,互相帮助,获取的教育效能。
如实施四牌坊小学学生十项奖励形式,肯定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在享受成功体验中自信发展。
如在促进了师资队伍素质提升方面,学校以新老帮带互促作为推动教师队伍整体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学校在拥有特级教师3人及一大批市、区级骨干教师的基础上,特别关注发挥教师作用,快速提升青年教师水平。在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学校都举行“融和拜师会”,徒弟为师傅敬茶、鞠躬,不仅让年轻教师强烈地感受到孔子教育文化的熏陶,更让老教师明确了自己的帮带职责,让新教师增强了学习的动力。
4.坚持开放办学,拓宽师生视野
海纳百川是“融和教育”思想的源泉,为了寻求和吸纳众多的教育思想和经验,学校开设“融和讲坛”。定时、定点、定题、定主讲人,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了融和校园昔日的名师来校讲融和的故事,还邀请各类专家名人走进校园作讲座,让师生了解和吸纳更多的思想和文化。
学校还以世界为课本,打开国际合作和交流的渠道。美、英等国际教育友人曾走进我校与师生交流互动。在交流合作过程中,管理者及教师学习到了他国的教育经验,学生感受到了异国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校园氛围,培养了学生放眼的视野、兼容并包的思想、海纳百川的胸怀。
三、以共同发展为目标,融和教育相得益彰
融和教育注重“学生——教师——学校”三维共进。对学校而言,就是开放办学,内外交流,发挥市“领雁工程”示范小学的引领作用,以“三名工程”带动教师群体素养整体提高。如与北京光明小学、重庆人和街小学等强强联手,共融共进;主动到石柱县下路小学、区内的泽全希望小学、骆来小学结为手拉手互动交流学校等。对教师而言,要尽快融入团队意识,增厚团队力量的同时,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对学生而言,就是要融洽协作,珍视班级、中队、艺术团体等团队协作的机会,在团队活动中,磨砺自己,发展自己。
如今,坊小已经形成了包括核心理念【融】在内的学校中心文化【融文化】;学校教育【融和教育】;学校发展愿景【春播未来】;学校服务理念【诚信亲和,春风化雨】等基本理念文化框架;从校门到校园,从走廊到教室,从融爱楼到融和楼、融新楼,从壁画到雕塑,从校刊到到校歌、校旗、校徽,从基本理念、办学理念、治校理念,从课堂到课外,从行政到师生员工……融和教育,已经深入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学校被评为“全国家长学校”、“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重庆市首批示范校”、“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民主管理示范学校”、“重庆市电化教育、计算机教育示范学校”、“重庆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2010年5月25日,由共青团重庆市委主办、学校独立承办的“重庆市少先队庆‘六?一’国际儿童节”大型主题活动——《领巾飘帅乡,童心任翱翔》,2011年3月29日,学校独立承办的“重庆市少先队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校本课程主题示范活动‘红色巴渝行童心永向党’,艺术再现了重庆市少先队员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现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共青团重庆市委书记王志杰同志给予了高度评价:“四牌坊小学的素质教育,成果丰硕,没有想到江津四牌坊小学师生的演出水平比重庆市主城区的很多学校还要高。”前来观摩的贵州省少先队辅导员代表团和重庆市少代会代表感慨万千:“人文坊小,活力无限”;“这里是一块素质教育的沃土,孩子们学习的乐园、游戏的天堂。”
概言之,四牌坊小学,建校百余年,秉巴蜀之文风,承江州之雅韵,积淀精华,底蕴深厚。学校融合历史精髓,融合现代理念,融合创新精神,融出一脉特色办学思想。四牌坊小学将继续坚持“融文化”特色建设不动摇,“融和教育,春播未来”必将生发出更为璀璨的光辉